教学随笔:喜欢读书 …… – 云家社区

教学随笔:喜欢读书 ……

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,吾之喜好,便是读书。闲暇之时,最惬意便是能捧上一本心仪的书,静静地阅读那些带有音符的文字。一部精彩的小说,一篇优美的散文,一首绝美的诗歌,或是一册充满智慧的科普文献,一段充满着生活情趣的生活摘录,一则反映生活五味的杂文,都能将我的心,暂时从尘世的喧嚣中剥离,融入到书香之中,美妙的文字,便如一滴滴清亮亮的山泉,静悄悄地将我的心湖蓄满。情到深处,或浅笑嫣然,或喜笑颜开,或扼腕长叹,或捶胸唏嘘,或抑天望月,或泪洒衣襟……与书中的主人同喜同乐,同悲同泣,同忧同虑……,痴迷于忘我境界,于不知不觉中,洗去心灵尘埃,领悟人生真谛,遍阅世间情愫,透视人间喜乐。不亦乐乎!

 

年年岁岁,斗转星移,几十年过去了,沿途丢下了许多,性情变了,兴趣改了,心境淡了,唯有读书习惯,一直伴随着我。书,依然和我不离不弃,充实着我的生活内涵,丰富着我的人生履历,成了我朝夕相伴的朋友。读书,成了我生命必不可缺的部分,也是最能让我沉迷,让我忘忧,让我奋进的事,更是让我获取知识,丰富生活的源泉。从小到大,只要得到一本好书,便不择条件,或端坐书桌,或歪靠窗前,或侧立门框,寻一光线明亮处,随处品味,即地默读,手不释卷,沉迷书中,绝妙处拍案叫绝,激动时喜悲交极,兴奋时通宵达旦,忘情之时便拥书而卧。

 

当然,最惬意的是,秋日的傍晚,置一把藤椅至阳台,放上一个矮凳,再沏上一壶清茶,然后手棒一本心仪的书,舒服地坐在藤椅上,放松双脚,置于矮凳,在秋日午后懒懒的阳光下,淋浴着轻风,一页页地翻,慢慢地品,让心,与智者交流,与贤人低语。间或,扪一小口清茶,让淡淡的茶香,伴着书韵,魂绕心头,那真是一种幸福。或是夏日的雨夜,斜靠着软软的枕头上,就着开一盏橘黄的灯,听着淅淅沥沥的雨点儿落在树叶儿上的沙沙声响,将心埋在书中的故事里,忘却红尘纷争,隔绝尘世喧嚣,放下世俗浮躁,将一日的紧张、烦闷、劳累,释放得干干净净。这便是一种享受。

 

在我所读的书中,以中外名著为最多。因为,文学,既来源于生活,又是异于自身另一种生活的文体写照。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在他的红与黑中曾有这样的一句名言:“小说,是一面镜子,鉴以照之,一路行去。”我们的生活或许与书中相仿又或许不同,但它是一面镜子,能照出另一样姿态生活的故事和人物,炫丽又或黯淡,成功亦或失败,颓废或许顽强,平凡或者伟大……,我们均可透过书中人物的生命历程,结合自己的人生轨迹,取之鉴之,使我们获益良多。照己像的镜子是鉴别的镜子,因为镜子的鉴别的作用,我们可能通过这样的映照,看到自我真实的形象,从而能起到提醒我们或者警告我们的作用,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能走得更平稳,顺当。

 

书读多了,慢慢地就有了收获。书读多了,视野便更加地开阔,就有写作的冲动,总想把身边的人或事记录下来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文字储藏起来,当将一个个文字串连成行,变成一篇篇记录心境的文章时,喜悦也随之而来,心胸也顿时为之开阔。还记得我上中学之后,因为喜欢读书,作文水平明显进步。每篇作文后面,老师都会用红笔圈圈点点,多是溢美之词,加以鼓励,还常让在班里朗读。老师越是鼓励,我便越是有信心,越是喜欢,到后来,自己会见到什么写什么,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其数量,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作文要求,于是,老师布置作文作业,就不包括我了,因为,我早已将他要求的作文,提前完成。以至毕业以后多年,老师见着我,还嘱咐我:不要放弃写作!

 

童年时对小人书的惊喜狂热,少年时看“禁书”时的饥不择食,青年时博览群书的孜孜不倦,中年后对读书的冷静赏阅的读书经历,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对人生的意义。在我看来,读书,能怡性。书读多了,心性便慢慢变得豁达、空灵,知性而温婉,“养性莫若修身,行乐不如读书”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而且思维也变得丰富、易感,遇见美好的事物,看见美丽的风景,便会情不自禁,心中便生出“清风出袖,明月入怀”的感念。


也会常常会冥思苦想,种种有关于情与爱的文字,意与志的片段便从脑海中一串串地冒出来,一种无语的宁静、便缓缓流淌至全身,融进“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”的意境中,即便是身处嘈杂的环境中,也能做到物我两忘,心无旁骛,而且,由于心性的豁达,对生命变得更宽厚仁慈,希望世间处处充满和平、热爱和真诚;希望人与人能彼此相亲相爱;希望每个人生活过都过得宁静而又美好,希望人与人之间,没有尔虞我诈的争斗、没有欺骗和陷阱……。

 

知识如海洋,而阅读,则如小溪的流水。只有通过阅读,让无数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汇入大海,方能保证大海的不枯竭,无数的科学家,作家,伟人用他们的人生证明了这点。家喻户晓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达两千项,被誉为“发明大王”。这与他广泛的阅读和勤学是分不开的。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,困极了,就以书为枕,在实验里睡一会儿。因此,有人风趣地说:“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知识呢,原来他在睡梦中也在学习呀!”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勤奋的读书人,勤奋的读书实现了他们的博学,而他们的博学则为世界创造了奇迹。

 

在我看来,喜欢读书的人,温润。如玉。他们没有金银的喧哗和光芒,却有玉石一样的润泽和透彻,行走人海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。他们虽春意盎然,魅力无限,却媚俗不染,保持竹之傲骨,梅之高洁,兰之幽韵,松之清雅之态,任脚下污泥无数,耳边流言无穷,仍纯洁依然,绕开世俗媚香的馥郁,隔绝百花俗艳的侵袭,以坦然的姿态悄然绽开在阳光下,向世间奉献唯美神奇之幽香;他们安静,如美丽的石头,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,却思维敏悦而活跃,善于思考,不会人云亦云,听风是雨,良好的文化底蕴,让他们有能力辩别每一种声音的可信度;他们宽容、豁达,更懂得爱,灵魂深处,视情爱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怀,分外珍惜生命里那些不可以遗忘的感动,懂得包容、理解、甚至迁就别人的不足,却会时时反思自己的言行。


他们人在尘世中,心在尘世外,善于用自己的德行,积极的引导别人的人生,是朋友迷茫时温情的路灯,是事业低谷里最好的向导;他们外秀慧中,聪盈可人,少言,但却不乏味,因为长期得到知识的浸润,语言凝炼而哲理,沉着而理性,决不会因一时的冲动而影响自己的情感和旁人的人生,既使他们的心里有一座巍峨的昆仑山,也会安心的做着一朵幽幽的睡莲;他们随遇而安,所求及少,有书读、可以写字,就可以慰籍和愉悦整个生命,不管经历多少的无奈和沧桑,都能以沉静而历练的态度,润物细无声的以他们的丰盈和豁达,体现心灵的抵达与升华。对那些已经的过往,只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候幻想一下,然后,挥挥手,放下,而不去管梦尽头应该是什么样的结局。因为,他们知道,人间的悲欢离合、生老病死皆是必然。所以,不会轻易埋怨什么,淡却了红尘,淡却了成败得失。

不可否认,喜欢读书的人,有时也有些矫情,例如,他们会喜欢雨天,喜欢站在春日的细雨中,触摸雨丝,看它们丝丝缕缕,顺手臂滑落;喜欢在夏日的狂雨中,听雨打芭蕉噼噼啪啪的声响儿,看着那些被雨洗的阔叶亮成一片片的翡翠;也喜欢站在芙蓉树的花朵前,数那些滴落在花瓣儿上点点儿的水晶的珠。看着这些滴溜溜转的大珠与小珠,心中便流淌着席慕蓉那浓郁的诗情。他们也喜欢冷秋,喜欢在这清凉的日子里,拿一本沈从文的《边城》,在丹桂飘香的树影儿下,闭眼暇思,让心儿晃晃悠悠,飞到了凤凰小城的青山绿水中以及那些纯朴的民风乡情里……。这样的情怀,在他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纯净的幽思与感怀。他们会悲叹枯叶的飘零,怜悯落花的消融,记录花开的声音,追逐夕阳的飞红……。可正是有了他们的这份矫情,为人世间留下了多少绝美的诗篇的文章,丰富了人世的情感,让人们能够看到生命的深处,那些原始的美好,正在日子的边缘处,悄悄的蔓延,消散,提示人们,要热爱生活、懂得生活,留住生活的美好。

 

吾虽喜读书,但求学之路却异常艰难,小学5年,初中2年,读了4所乡村小学,其中,还有1年是读的复式班。所谓复式班,就是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里同时教3个年级的孩子读书,大家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能学到多少东西。而且,那时候对乡下孩子的要求不高,能写信,打打算盘,便是“知识分子”。加上我上学的那几年,正逢“读书无用论”高潮期,学生无心学,老师不敢教,因此,在学校学到的那点儿的知识,真是有限。两年初中毕业,又因为我是“臭知识分子”的后代,而且父亲当时还在“五七干校”劳动改造,当权者便以“父母已经读了太多的书了,现在,应该将读书的机会交给贫下中家的后代。”为由,掐断了我继续求学的道路。终于等到77高考,和姐姐一起中榜考上,却又让当时的一些人眼红,在我的高考档案中塞进了“此生出生于反动剥削阶级家庭,其骨子里烙上了反动剥削的烙印,建议不予录取”的“黑”材料,理想中的学校没人敢录取我,最后,当地一所并不是我期望的学校“大着胆儿”给我寄来了录取通知书,在父母的督促下,哭喊抗争无效,只好无可奈何地走进了这所学校,开始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学业。或许,正是求学的艰难,我才会对读书一直保持着神往。因为,单靠在学校学到的那点儿的知识,根本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,所以,只能是自己学,怎样学,只能是博览群书。我 “生于灾荒年,长于动乱年,成熟于改革年”,丰富的成长历程,除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,更丰富了我读书的经历。

 

我始终相信,书与人之间是种缘分的,书因为人的倾爱的而有了生命,人因为有了书的熏陶而变得充实。很难想像:假如人生不读书,会是什么样子?而书没人读,又会变成什么?

 

喜欢读书,爱我所爱。吾会将与书的结缘,继续进行下去!

文章来源:云家社区     ngnhome.com

You may also like...

发表评论